耕海牧渔 让蓝色粮仓鱼肥虾壮

2019-06-17 16:16:44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耕海牧渔 让蓝色粮仓鱼肥虾壮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1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高效海洋生态牧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针对山东等沿海省市海洋牧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鱼类、对虾、海参、贝类、藻类等山东省主要优势水产经济种类,开展优质抗逆的新种质创制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研制智能化水产养殖设施装备,研究滨海盐碱地渔业高效开发技术,建立海湾型、岛礁型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牧场模式,为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开展优质抗逆新种质创制

“在重要经济生物良种选育与生态高效养殖中,我们进行了鱼类良种选育与高效生产体系产业化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军表示,“其中包括鞍带石斑鱼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斑石鲷优质苗种扩繁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珍珠龙胆优质苗种生产及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应用与示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介绍,在项目执行期间累计建立了海带家系超过50个,这些家系目前系统保存在海藻种质库内,进一步扩增了海藻种质库未来实施杂交育种的基础支撑系。同时,团队和寻山集团合作,两个年度累计完成35个海带单倍体克隆杂交的室内培育和养殖海域农学性状栽培测试基础研发工作。

“项目组成功培育了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新品种和刺参’东科1号’新品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富花介绍,通过项目的实施,由中科院海洋所培育的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和’广泰1号’两个新品种在南北方地区的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对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开发了“全发酵对虾生物饲料”,并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仪、便携式智能化水质检测仪、多通道智能测控仪等3款智能物联网设备,面向养殖企业及渔业管理部门开发了智慧渔业管理系统,构建对虾新型养殖模式,建立了凡纳滨对虾接力式生态养殖模式。 2017—2018年间,在刺参新品种“东科1号”选育和推广过程中,项目组先后在山东烟台、威海、东营等地进行规模化池塘养殖对比,共推广应用7万余亩。其中,在山东莱州和威海示范养殖区,监测结果表明达到商品规格的 “东科1号”24月龄参平均亩产比对照刺参分别提高 23.7%和21.7%。在山东东营和河北唐山示范养殖区,监测结果表明达到商品规格的 “东科1号”24月龄参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刺参提高25.0%和23.3%,成活率比对照刺参分别提高13.5%和16.5%。

建设海洋牧场监测平台

项目组研制了莱州湾海洋生态牧场资源环境实时监测平台和环境监测浮标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完成海洋生态牧场专家决策系统及其手机APP的开发与运行。该系统可对海洋牧场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趋势研判,为实现莱州湾海洋生态牧场应对环境灾害风险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研制了溶解氧在线监测系统、剖面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等,建立了烟台牟平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实时监控中心平台。平台包括空基、天基、海基、岸基等的立体监测终端,利用数据集成与传输技术,实现了牧场环境监测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并可按照监测时段需求,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和趋势分析,为海洋牧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障提供了可视化窗口。

项目组进行了海湾扇贝闭壳肌富集类胡萝卜素品系良种选育和扩繁,以及海湾扇贝亚种杂交品系的良种选育和扩繁。该项目所培育的高产耐高温新品系可扩大海湾扇贝的适养海区范围,并改善海湾扇贝在夏季高温期的生产性能,有望在目前南、北方亚种的主养区之间开拓新的养殖海区。海湾扇贝新品种“中科红”和“中科2号”核心种质继代群体繁育稳步推进。2017-2018年培育海湾扇贝2个新品系,苗种销售产值162万元。通过对海湾扇贝核心种质的规模化扩繁及种贝推广等方式,在山东、河北等地推广养殖2万余亩,产值6900余万元。在青岛和莱州等地建立了亲本保育扩繁基地,推动了海湾扇贝的种质更新,提高了海湾扇贝产业的良种覆盖率,改变了海湾扇贝养殖从国外频繁引种的局面。

开发滨海盐碱地渔业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淡水名优养殖种类少、渔业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该项目引进了适于当地微咸水环境的优质高值的鱼类5种,即黄颡鱼“全雄1号”、鳜鱼、翘嘴鲌、黄尾鲴、银鲫“中科5号”,开展了苗种培育和池塘养殖试验,提供了相关品种养殖的成套技术及咨询服务。同时,重点研发了池塘黄颡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制定了黄河三角洲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试验示范期间,黄颡鱼平均单产突破了750公斤/亩,鱼产值2.0—2.5万元/亩,与大宗淡水鱼养殖模式相比,每亩新增产值超过8000元,新增利润2000元以上;黄颡鱼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与东营市景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建成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名优水产养殖综合示范区1个,面积4000多亩;名优鱼类养殖推广面积超过了2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外,针对山东鲍养殖产业受南方鲍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而且随着我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鲍等浅海养殖空间将越来越被压缩等严峻产业问题,项目组开展了皱纹盘鲍的海洋牧场建设,特别是离岸水域的底播放流与增养殖技术研发,为打造安全、高端、高效的鲍产业,提供“差异化”的底播优质皱纹盘鲍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针对当前文蛤养殖产业流行性疾病和规模性死亡屡有发生的现状,对我国文蛤的种质资源进行改良和创制,选育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系,为文蛤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的种质基础。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