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园:让冷门技术变市场香饽饽

2017-10-16 08:30:26来源:青岛晚报

\

\

原标题:技术转移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社会为科技发展创造需求。尽管如此,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却并非易事,技术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市场对技术全方位的检验,实验室和市场都在努力探寻着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即墨潮海街道的中科 (青岛)创新园,多项实验室里的技术从这里走向市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冷门技术变市场香饽饽

如果没有中科(青岛)创新园的牵线搭桥,多元薯蜜技术目前仍然还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里“待字闺中”。薯蜜从红薯中提取的膳食纤维不含糖,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而提取的糖浆则富含红薯中的花青素、DHEA (脱氢表雄酮)、溶解性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可溶性蛋白等,味道香浓,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薯蜜在食品生产中具有十分广泛的作用,它可以代替原先蜂蜜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中科(青岛)创新园副总经理郭蕾告诉记者,蜂蜜主要采取人工提取,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但是多元薯蜜技术可以直接进行规模化生产,其成本相比蜂蜜要降低很多。在中科(青岛)创新园的努力下,德州一家制糖企业将对多元薯蜜技术进行整体收购。

同样成功市场化的还有发泡塑料技术,发泡塑料(发泡聚丙烯)通过特殊的发泡工艺,使其可以实现传统产品的七十分之一的重量、更加坚固或者柔韧、产品成本大幅下降50%左右,产品可实现完全回收再利用,真正无污染。是最优良的隔热、吸音、防撞材料。在中科(青岛)创新园的展厅里,记者见到了这种发泡塑料样品,这种白色的塑料制品具备相当好的柔韧性,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调节柔韧度。据了解,这种新材料可以取代当下流行的塑料泡沫,同时还可以用在船舷、汽车保险杠上,作为防撞材料,其最大的有点是可以回收进行重复利用。目前发泡塑料技术已经被青岛一家船舶制造企业购买,将应用在船舷的生产制造上。

多方努力为新技术找“婆家”

多元薯蜜和发泡塑料技术的成功市场化是中科(青岛)创新园进行技术转移的众多案例中的两个。尽管技术转移看上去只是把实验室里的技术转化成企业的产品,但要将实验室和市场连接起来却并非易事。多元薯蜜技术是郭蕾和她的同事偶然得知的一个项目,技术拥有人起初想凭借这项技术进行创业,但却因为对市场的不够了解而中途搁浅。中科(青岛)创新园了解到这项技术后,通过多方联系为这项技术找到了最后的买家——德州的一家制糖企业,这家企业希望将会把多元薯蜜技术运用到今后的生产中,双方正在进行洽谈。

发泡塑料技术的市场化之路则更加偶然,技术拥有人在研发这项技术之后并未意识到它的市场价值。青岛一家船舶设备制造企业的创始人了解到这项技术后,发现这项发泡塑料技术正好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中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当即产生了要与技术拥有人合作的想法。在中科(青岛)创新园的展厅内,展示着诸多已经成功进行市场化的“黑科技”,WLK系列抑制器、智能无人温室大棚、农用无人机、控温婴儿奶瓶......这些原本只是实验室中的研发成果,经过市场化之后已经开始产生效益。

技术转移“最后一公里”不简单

一项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非易事,科研人员的研发工作大多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与市场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即便是某一项技术已经与市场发展十分契合,从技术走向大规模生产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在进行市场化之前,需要在企业进行中试,即在大规模投产前的小规模试验。确认投产没有问题后,才可以大规模投入生产。而中试意味着企业将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也将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最后才能决定技术是否能最终投入市场。

从理想的角度说,实验室中的前沿科技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研发解决很多问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有时候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甚至可能因为某一项指标的不符合而失败。郭蕾告诉记者,实验室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是技术转移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科研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很多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才能见到效果,而企业作为追求盈利的机构,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见效快,因此很多企业在于实验室对接的过程中并不成功,之前曾经让很多研发和市场方向相吻合的实验室与企业对接,但最后技术转移却并不成功。

组建产业引导基金促技术转移

为了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的步伐,中国(青岛)创新园发起成立了青岛中科中骏创业投资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市场化提供资金支持。中科中骏基金目前募集资金4000万元左右,它也是即墨首支私募股权基金。

截止到2017年6月,已基本完成资金募集并顺利投资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技术的AT变速箱企业——盛瑞传动,投资额500万元,并和上海爱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牛牛汽车)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1000万元,和北京行圆汽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投资额500万元。

技术转移带动产业升级

技术转移中心的落户也带动着当地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潮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爱玲告诉记者,中科(青岛)创新园落户后,经常走访辖区内各企业,并且为企业带去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并且积极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带动了当地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郭蕾告诉记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中科创新园的重要宗旨,创新园落户之后,街道无论是在办公场所还是住宿、餐饮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此外,潮海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为技术转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新闻链接

多个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

青岛海外技术转移示范基地

青岛市崂山区立足青岛、联接世界、协同创新、共享共赢,启动建设青岛市海外技术转移示范基地,构建“一个平台、双向孵化、技术服务+产业投资”的国内首个海外技术转移生态圈。通过展示青岛优势资源、对接科技与人才、收集海外项目、科技创业项目 “预孵化”、创新科技海外并购平台、打造青岛海外企业交流平台,为青岛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已初步形成了 “一总多分”的海洋技术转移服务格局,围绕海洋生物、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和海水养殖等海洋领域,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等单位建立了8个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开展海洋领域的科技成果评价与咨询、检验检测、工程化开发等。

德国史太白共建技术转移中心

德国史太白是德国技术转移的先驱,拥有近1000家技术转移中心。此次将在青岛高新区成立青岛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史太白中德创客学院和青岛史太白中德孵化器。其中,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高新区后,将在3年内引进不少于20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落户园区。青岛史太白中德创客学院将面向园区创客开展MBA和EDP(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课程培训。中德孵化器将以国际化、专业化的孵化能力培育一批优质创业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

通讯员 韩昀轩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