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做优“一产” 为高质量发展“固基”

2021-11-22 09:17:05来源:青岛日报

原标题:青岛:做优“一产” 为高质量发展“固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晋

根据市农业农村局信息,我市秋收秋种工作目前已全部结束,今年全年粮食收获面积有望达到705万亩以上、总产量有望达到305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将实现“十九连丰”。这是“第一产业”交出的精彩答卷。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观察城市产业结构,青岛一二三产业占比相对稳定,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大头”,是青岛“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发展“新引擎”,彰显出了青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比最小,在近5年来青岛产业比重中占比不足4%。但是,这个不足4%的占比,却是沉甸甸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牢固“根基”。

“农业作为在产业中打头的第一产业,虽然其占GDP比重不高,但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人的生产生活最为紧密,关系国民经济能否良性循环。”青岛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振磊如是说。

工业尤其是服务业,堪称青岛发展的“强动力”,其冲劲越足、路数越新,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攀登更高能级。但是,如同树高千尺关键在于根系、高楼大厦关键在于地基,第一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最基本的生命线,为“乘风破浪”的经济社会发展兜住“稳稳的幸福”。

如何夯实第一产业这一青岛发展的“根基”?青岛给出的答案是: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心,稳产保供、提质增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规模、效率、良性循环等重点工作,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稳产保供,充足“粮袋子”“菜篮子”

农业是人们基本生活资源的主要来源,关系到每人每日的三餐,是名副其实的“基础产业”。作为农业的主要属性,“稳粮保供”更是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根据市农业农村局信息,我市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305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将实现“十九连丰”。对主抓粮食生产的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刘方金来说,今年的“三夏”和“三秋”让他着实印象深刻——夏粮喜获丰收,播种面积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单产、总产创近15年来新高,总产增幅居全省第三位;秋种以来,玉米长势一直良好,但从9月份以来,全市雨水明显偏多,发生多年不遇的秋汛,土壤普遍过湿,个别地块积水严重,导致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秋收秋种比往年明显延迟,让本想指望机械助力收获的农民们犯了难。

莱西市望城街道辇止头村种粮大户任家业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前段时间下雨多,普通农机下地后很容易陷到土里,我这二十多亩玉米又不能单纯靠人工收割,真是急得没着没落的。”任家业告诉记者,幸亏有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玉米履带式收割机,让他只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玉米收割,而且直接脱粒后送去烘干,“一条龙”服务让任家业的玉米直接“变现”。

稳粮保供是农业的重要一环。针对今年“三秋”生产的特殊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市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全力疏通田间沟渠、开挖排水沟。“我们针对不同地块分类施策,对仍有积水机械无法下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对没有积水但仍然过湿的地块,帮助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联系履带式收获机620多台,加快收获进度。”刘方金告诉记者,10月下旬以来,我市天气转为持续晴好,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各区市调集各类收获机械,动员农民群众抓紧抢收,普通轮式机械陆续下地作业,秋收进度明显加快。到11月7日,全市秋收全部结束,360多万亩玉米“颗粒归仓”。正是得益于这些举措,“抢”来了秋收的好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亦是青岛一直以来致力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青岛坚持“稳住生产端、打通流通端、创新销售端、守牢安全防控底线”,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发挥了农业“压舱石”的作用。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53.21亿元。

针对被称为粮食生产“命根子”的耕地,青岛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整治、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率90%以上,粮食产能提高10%-20%。同时,“菜篮子”供给充足、渔业发展平稳。据悉,我市全市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6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100万吨以上,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双免”无疫区。青岛是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唯一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而且是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提质增效,以品质打品牌“闯市场”

农业整体占比不高,就更需要走一条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道路,通过支持品牌打造、绿色发展、科技研发等,从泥土里、从农产品中“掘金”。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四届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上,出自平度市仁兆镇青岛锐阳专业合作社的“锐阳”牌水果萝卜着实火了一把——获得了450万元的订单。

受到如此青睐,原因首先当属其品种和品质。“锐阳”牌水果萝卜是最新培育的杂交萝卜品种,富含多种生物营养元素,灌溉水选用100米深的矿石水,富含多种矿物质,用高温蒸煮的大豆做底肥,采用先进的工艺酶解精制“壳寡糖”产品,形成“脆香多汁,爽口甜心”的独特口感。在这个基础上,合作社依托萝卜讲起了品牌故事“萝卜的尖叫”,以萝卜的“三声叫”——脆甜地叫、通畅地叫、幸福地叫,把“萝卜的尖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时间成为了“网红”萝卜,每斤最多卖十几元钱。

这是我市提升农产品品牌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农业中,有两个“三品”,一个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的“三品一标”,另一个是包含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都是基于“品质”。“产品首先追求品质,品牌是品质的标志,也是获得市场的通行证。”市农业农村局市场配置促进处处长张正杰如是说。

实施品牌强农,青岛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今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95个,新增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54个,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组织参加省第六届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已获评1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新增9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全省最多,胶州大白菜等3个品牌入选“山东名片”影响力榜单。

“通过提升行动,我们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如今,这些品牌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品质市场。品质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张正杰告诉记者,去年,青岛全力打造的“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市场交易额达到520亿元,网上销售额近8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4%。

下一步,青岛将着力加强品牌营销,组织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探索“青岛农品”直通直销、团体消费等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争取国内市场交易额突破600亿美元,出口300亿元。同时,扩大品牌效益,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和数字农业示范创建等品牌配套工程,助力农产品产得下、运得出、供得上、吃得好,带动农民增产增效。

一产“打头”,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链”出好效益

农业项目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增收的关键路径。我市坚持项目驱动,全力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开工项目早达产,全市乡村振兴在建重点项目5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4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0.97亿元,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7%。

在即墨段泊岚镇起戈庄,青岛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投资的“楼房猪舍”已投产应用。这个投资2.3亿元的项目,自去年在即墨开工建设后,一年的时间便建成投用。项目占地71亩,年出栏生猪可达10万头。

时下,新希望、正邦、牧原等头部企业均在青岛布局了大型生猪养殖基地。莱西市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已建成并运营母猪场3座,预计今年年出栏量将达120多万头。正邦集团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平度,建成后产能将达300万头,如今,其东辛繁育场“种养结合”基地已建成。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93.4万头,同比增长44.2%。

从农业生产出发,青岛农业立足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成功引进中建材等一大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大项目,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作为肉鸡连续12年对日本出口冠军,地处莱西的青岛九联集团形成了以肉鸡养殖、鸡肉加工为核心配套完善的产业链。这些年,青岛九联集团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由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领办,涵盖了从事种禽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冷藏、熟食制品加工、印刷包装、出口贸易等100多个生产单位。年出栏商品肉鸡1.6亿只,生产鸡肉产品30万吨,加工熟食制品1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91.38亿元。

农产品加工是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其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利润,扩大销售半径,还推动完善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健康高效发展。青岛市规划建设粮油、畜产品、农副食品三大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区,农产品出口常年保持在50亿美元以上、稳居全国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链“链”出了经济的发展,最终“链”出了农民的好日子。九联集团所在地后庄扶村村民,成为集团的产业工人后,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据悉,全市已创建形成了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农业产业强镇、38个田园综合体组成的农业园区矩阵,打造了蓝莓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果品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等2条千亿级产业链,目前农业新“金花”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3家,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超过200亿元。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