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霸扎根红岛“人才特区”效应凸显

2018-01-15 09:05:38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名校学霸扎根红岛“人才特区”效应凸显

 

\
\
\

每年这个季节,都是毕业生忙于实习、确定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准备开启新的人生征程。那些名校毕业的学子,一样面临着人生的选择。留在国外?挤进北上广深?还是选择一片新的沃土?在最需要你的地方,发挥知识和技术的优势。本期《科创周刊》,记者深入青岛高新区,采访了两位前来扎根的名校毕业生,通过他们的成长之路,感受青岛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2015年夏天,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孔令营和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宋晓龙来到青岛高新区报到,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像孔令营、宋晓龙这样的优秀人才在青岛高新区还有很多,青岛高新区所创造的高新技术发展的宽松环境,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围绕“体现高端定位,率先走在前列”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环境,面向全球吸引集

聚各类人才,并以此带动起大批高端科技项目快速

发展,成为强劲的经济发展引擎。

高新区智力岛。

宋晓龙

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现任职青岛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孔令营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现任职青岛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

离开北上广投奔高新区

尽管就业压力一年大过一年,但是对于清华大学的博士们来说,仍然可以手握着众多“金饭碗”任意挑选。孔令营在毕业时也面临着诸多大好机遇,生物学的就业方向大多是生物企业、科研院所或者高校,而对于博士们来说,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是最顺其自然的选择。有科研院所向孔令营伸出了橄榄枝,但在他看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比起在实验室里不断取得研发新突破,他更乐于看到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运用。恰逢青岛高新区到清华进行专场招聘,孔令营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聊了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当他得知青岛高新区需要专业的生物医药人才负责相关产业招商时,孔令营想,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想从事的生物医药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吗?双方一拍即合,经过笔试、面试后,孔令营成为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入职青岛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前,宋晓龙则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2007年,宋晓龙以胶州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宋晓龙进入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宋晓龙收到了美国电商亚马逊的录用通知,不出意外的话,宋晓龙将在美国成为一名程序员,拿着高薪,过上舒适的生活。在职业选择的重要关头,宋晓龙选择了回国。在宋晓龙看来,回国是一种必然,他时常想起在清华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他希望能离父母更近一些。没有选择软件企业集中的北上广,就业的第一站便是家乡青岛。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宋晓龙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时常想起在清华读书时老师的教导:“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相信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宋晓龙报考了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且被顺利录取,正式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走出实验室直面大市场

走上工作岗位的孔令营发现,科技产业化的难度并不亚于在实验室里攻克科研难题。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孔令营时常会感到迷茫,想要从自己熟悉的学术思维转换到产业化整体思维并不容易。从前只是单纯地在实验室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从事招商工作后,孔令营才发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招商人员,孔令营需要考虑大到土地、税收、选址小到企业注册、员工住宿等问题。随着青岛高新区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多,不少企业找上门来希望能落户,孔令营和同事们需要甄别哪些符合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孔令营也深深地感受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非易事。写作曾经让孔令营感到略微迷茫,在校期间,他接触过大量的学术论文,然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运用更多的是公文写作,孔令营不得不从头学起,研究起公文写作的规律,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

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宋晓龙则开始了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从零开始”。他和同事一起走上街头执法,不放过任何一个监管盲区。此前一直与编程打交道的他开始学习食品安全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执法的时候做到合理和公正。

学以致用收获成就感

在熟悉了工作中的流程和各项政策后,孔令营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找到了学以致用后的成就感。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孔令营发现,自己的生物学背景在工作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对专业较为了解,自己能从专业的角度评估项目的意义,并且为领导提出专业的参考意见,而凭借着对产业政策、高新区当地投资环境的了解,在招商中又可以对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落户建议。由于专业背景的相似,招商中又无形中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孔令营告诉记者,随着对工作了解得更深入,越来越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高新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当时所预设的职业发展规划,招商是科研成果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当又为部门提供了一条合理化建议,又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时,都感觉非常自豪。近年来,多家全国知名药企相继落户高新区,孔令营见证了多家知名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

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宋晓龙也没有搁置自己的专业,尽管看起来有些专业不对口,但高新区自带的高新技术属性让宋晓龙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恰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息化建设,食药监高新分局领导依托高新区优势,尝试搭建全方位的食药监管智慧平台,作为一个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督执法岗位工作过的 “过来人”,他为整套系统设计了更贴合实际的工作架构,而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高新分局的智慧监管平台整合了日常监管、监督抽检、应急保障、企业自检、执法办案,将高新区辖区内1000余家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全部纳入平台,联网进行监管。宋晓龙告诉记者,这下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在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会议室内,记者体验了这套监督管理系统,执法人员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软件,发现异常情况时将信息上传到系统内,系统即可实现快速反应。此外,这套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展进度,让庞大、复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更加有效率,尽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未来,宋晓龙还计划着在这套系统内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器能给出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时间一晃来到了2018年,无论是孔令营还是宋晓龙,工作上都开始进入上升期,但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新区这个大舞台上,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伴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在朝着预设的道路继续前进。

解码高新区人才战略

多渠道广纳英才

青岛高新区为广纳天下英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多种方式构建引才渠道。举办中国“互联网+”高峰论坛、第17届“蓝洽会”、IEEE国际智能制造高端论坛、北美人才创业大赛路演等活动。其中,通过连续两年举办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引来了美、德、英、韩等石墨烯领域大腕齐聚园区共谋发展。同时,大力延伸海外引才触角,在创新要素最集中的美国硅谷设立人才服务站,每年组团参加北美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定期赴欧美等海外区域开展宣传推介,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到“人才特区”创新创业。

出台扶持创业政策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下用得了。为给高端人才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青岛高新区建立“人才特区”政策体系,每年设立亿元专项资金,按照评价认定“特区人才项目”层次给予100万元-5000万元不等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并在办公用房、购房安家等方面建立18项优惠政策。同时,紧跟中央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给予来区创业和本土培育“千人计划”专家100万元资金支持,提供免租办公场所和专家公寓。目前,已对66个高端人才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投入专项资金1.6亿元。青岛高新区的“人才特区”经验做法还荣获2016年全国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

打造创新创业乐土

随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青岛高新区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优化环境,注重以人文情怀感召和软环境打造上。率先优化政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行“一口受理”、“三证合一”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扫清人才发展和项目入驻过程中体制障碍。努力完善金融扶持体系,建设青岛基金谷,发起设立4支亿元产业基金,组建5亿元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打造艺术公园,开设咖啡馆、艺术馆、24小时书店等休闲商务空间,投资建设奥体中心、科技馆、休闲度假城等公共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

恪守精准专业,打造“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成立专业人才服务公司,构建起“1个大厅+N个服务站”的人才服务网络。运用“互联网+人才”服务模式,建设集需求定制、人才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开通“红岛人才”微信公众平台,编制《人才综合服务手册》,为人才创业、工作、生活搭建信息服务和沟通交流平台。完善人才公寓服务保障,投入1000余套拎包入住式的人才公寓,为“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提供免租公寓。建设人才公寓服务中心,按照酒店式标准,在代办、生活、居家、休闲、出行、商务等六个方面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双向驱动”促发展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6名发达国家院士、22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5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国家杰出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1人,自主培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其中工程科技创新类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占全市入选总数1/4。青岛市拔尖人才5人。自主培养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7人,其中创业领军人才10人,创新领军人才7人。诺力达、融智生物、奥克生物共3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量接近5000人,园区人才总量接近5万人。以“高精尖缺”为重点各类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人才特区”带动了区域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成为全市“蓝色、高端、新兴”人才集聚中心和新兴经济引擎。

“人才特区”效应增强

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显。中科系、中船系、大学系等一批科研院所竞相落户,源头创新效应突出。知识产权、科技交易市场、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陆续进驻。创新活力得到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自2016年起,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家,创新型企业118家,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64项,申请知识产权193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45件,技术交易额达到1.32亿元。新兴产业渐成规模,区域经济呈高增长态势。已培育形成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当年,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98个,总投资656.8亿元,累计引进项目846个,总投资216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个,竣工21个,主导产业全部进入国家产业规划布局。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

编者按

人才大战,何以留人?

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逼近尾声,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一代,却正在开启前所未有的人才红利。站在2018年的船头,一场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硝烟弥漫。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也将深远影响到世界的人才格局。

人口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广东、北京、上海,为什么能发达?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时期吸附了全国大量的人口。而且吸附的人口与本土的人口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吸附的人口中,年轻人比例远远大于本土人口,所以说,移民城市的人口红利绝对比一个静止的城市要高。

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竞争激烈过。尤其是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近期,强一线和二线城市开始密集出台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天津、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无锡、郑州、沈阳、济南、西安、南昌、厦门、新疆等16个省市出台了或预告出台相应的政策。要吸引人才,更要让人才留下来,而主打的政策是“房子、户口和钱”。

城市求贤,君子择城。给钱、给房、给户口很重要,但充其量只是“毛”,留住人才更根本的在于这个地方的综合发展环境。换句话来说,干事创业的平台才是留住人才的“皮”。

在一个国家内部,主要决定人口分布的是产业,人跟随产业走。以IT产业为例,目前形成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几个中心,如果一个大学生找工作,在没有任何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极可能去以上四个城市,因为那里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因此,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关键,是产业与人才的良好互动。

上文两位清华大学和纽约大学的高材生,为何选择青岛高新区,就可以从该区“2311”的战略中找到答案: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产业育成“3大战略”,扎实推进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育成工程,实现产城融合,在青岛北岸打造一座活力新城。

真正有诚意的留人,是未来的事业,资金、户口不过是锦上添花。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城市,像企业吸引人才一样经营城市人力资本。人才飞去的地方,一定是充满活力的土地。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