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科研机构亮出“琅琊榜”

2018-02-12 08:51:03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三大科研机构亮出琅琊榜

\
\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海洋所的海洋生物标本成为青少年科普的基地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瞄准海洋建设国际科学研究中心

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筹建

去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海洋所,由中科院13家研究所共同组建,按照“率先行动”计划要求建设,依托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台站网络和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条件平台,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以“两所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创新力量,建设体现中科院综合性优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

2.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

2017年3月24日,海洋所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换届。新一届班子全面贯彻落实中科院党组关于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坚持强强联合、错位布局、融合发展原则,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布局调整和科研资源整合,形成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强大合力。经过前期细致筹备和“三上三下”推选程序,于2017年9月22日成功召开中共中科院海洋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党委、纪委以中央及院党组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研究所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

3.“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集体”荣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团队历时30多年,发现了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构建了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三维结构框架,揭示了西边界潜流来源,阐明了西边界潜流在南北半球水交换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突破性地布放回收深海潜标,实现实时化数据传输并共享应用,对西边界流开展了直接观测,揭示了潜流系统的新特征和物理机制,承担的973项目获科技部验收优秀;领导发起NPOCE国际合作计划,推进了西太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确立了着我国物理海洋学在该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

4.地震带与慢地震关系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发

高翔研究员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王克林研究员从断层流变学特征出发,提出热岩石学控制的分段式断层流变学新模型,发现是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在断层流变特征上是分离的,慢地震的发生受地幔楔角附近特殊地质条件控制,成功解释了与慢地震相关的众多未解难题,为研究大断层的滑动特征和地震生成机制提供了全新概念模型。研究成果被Nature杂志刊发报道。

5.首次实现3000米大水深数据实时传输

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8套深海潜标进行实时化升级,首次实现深海3000米大水深温度、盐度等连续数据的实时回传。在去年实现1套潜标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基础上,实现了从1套到组网,从1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显著提升我国对西太平洋海域海洋动力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为探索深海奥秘、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6.“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团队聚焦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出版《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专著并制定山东省标准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创新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跨越;突破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实现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跨越;突破牧场生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跨越。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有力推动了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

7.四项科技成果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

海洋所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腐蚀等领域四项科技成果荣获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其中,孙松等完成的“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王斌贵等完成的“海洋红藻卤代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邢荣娥等完成的“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制备与降血糖活性研究”项目、王鹏等完成的 “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

8.启动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

由海洋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1个项目、“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4个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1个项目顺利启动。上述项目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海洋所启动的首批新类型科技计划项目,其开展和实施将为提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全球变化应对政策和措施、支撑国家深远海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等提供科技支撑。

9.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持续优化

年内1人获批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A类岗位(已公示),2人获批“青年千人”学者,1人顺利通过“青年千人”答辩(已公示),1人通过优青计划引进到所工作。获得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或称号20余人次,其中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批院特聘研究员,3人入选泰山学者,7人入选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获批院创新交叉团队1个,3人入选院青促会会员,3人获批山东省青年科技奖,3人入选青岛市拔尖人才。

相关新闻

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四项出自青岛

近日,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相关单位联合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名单公布。记者查看名单发现,其中四项科技成果出自青岛。近年来,随着海洋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科研人才及要素资源的不断积聚,青岛这座“海洋科技之城”像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稳稳行驶在海洋科技的汪洋大海中,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海洋科技的“青岛力量”。

“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名单中,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从海气系统角度揭示海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响应特征”入选,该成果从海气系统角度揭示了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变暖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此次“榜单”,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的“扇贝’化石’基因组发现及重要发育进化机制解析”成果同样入选。这是我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扇贝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打开了扇贝的基因“天书”,凸显了我国科学家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高立宝率领的中澳科学研究团队,在南大洋增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预测了未来南大洋西风及其旋度的继续增强,将进一步引起亚南极模态水的增厚,减缓全球表层温度增暖的速度,这一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青岛科学家发出的“世界声音”。 2017年6月,世界首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海洋渔场 1号”,在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新北船基地成功交付。该项目精巧的结构设计、高超的制造水准让挪威业主“点赞”,也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又迈上了新台阶。

根据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近年来,中国对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其中青岛市投入规模排在首位。

记者王伟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