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84年青岛市成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经济中心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的对外开放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三个阶段,如今正在实施供给侧改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通过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融合发展,青岛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形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双向投资合作互动协调发展带动境外投资企业海外销售额快速增长。青岛的国际经济合作伙伴遍布五大洲,与世界69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76个城市(省、州和国家经贸机构)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国际经贸交往合作的新格局。
第一阶段
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起步
1979年6月,青岛台东工艺品厂与香港华宝公司签订山东省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合同,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与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签订青岛市第一个补偿贸易项目合同;1984年青岛开发区获批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诞生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标志着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正式启动。
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青岛市第一家境外投资企业华青 (香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青岛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从以贸易为先导,逐步向境外加工贸易、跨国并购、境外研发、海外资源开发和建设境外工业园区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
1987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青岛对外贸易自营进出口权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进口商品中生活资料和工业制成品占比逐渐提高;1988年山东省第一家韩资企业落户青岛。青岛通过扩大开放,培育了海尔、海信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这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青啤成为第一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国有工业企业,青岛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城市。 1991年,全市自营出口创汇4.54亿美元,是1985年的9倍;实际利用外资4647万美元,是1985年的20倍。
第二阶段
形成外向型的大经贸格局
从1992年至2011年,青岛对外开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青岛启动实施东部开发战略,提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积极兴办保税区、加快建设高科技工业园等18条决定,确定了“一园三区三线”的开放格局,掀起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热潮。
199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全市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通过外资、外贸和外经“三外”齐抓,“三外”联动,形成外向型的大经贸格局,加速实现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 2001年,青岛市生产总值1368.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91年的3.73倍。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98亿美元,是1983-1991年间的9倍。外贸出口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年均增长36.6%,2001年达到123.58亿美元。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青岛市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紧紧抓住“入世”和承办奥帆赛等重大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2002-2011十年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19个、占历年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总数的59.2%,全市累计到账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全市对外投资年均增长33.9%,是2001年的18.5倍。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1%,2011年突破700亿美元,达到712.6亿美元。前湾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船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开放经济园区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先后获批建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中德双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青岛提出了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以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第三阶段
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自2012年起,青岛对外开放进入跨越发展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青岛出台《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新挑战、新变化,抢抓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机遇,实施“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拓展非洲”的全球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13年,青岛市政府发布实施《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年)》,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 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 2015年1月,国家5部委联合批复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 2016年1月,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近年来,青岛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双定位优势,把经贸合作作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奠基石和助推器。按照《青岛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和 《青岛市加快走出去实施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行动计划》,明确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市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努力实现 “三个1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度贸易规模新增100亿美元达到500亿美元,为青岛进一步深化开放,促进双向投资贸易合作、研究探索现代国际贸易指标体系提供了新的空间。
近年来,青岛市提出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抓全面开放促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在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发布的世界城市榜单排名中,青岛市由2012年的第193位快速升至2016年的第143位,由“高成长性”级跃升至“Gamma+”级。
■亲历者说
青岛外贸实施自营
对外开放初期,国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1984年,青岛市成立青岛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主要业务是利用外资、地方外汇、留成外汇、自筹外汇等业务,以及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和对俄易货贸易等。1981年和1983年,国家批准成立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和橡胶制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等地方性的工贸公司。至此,青岛有了部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但是,真正的市自营进出口业务、工业企业的自营进出口业务仍未开禁。 1986年,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为计划单列市,从1988年开始青岛市实施外贸计划单列,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
回忆起青岛外贸计划单列的前前后后,时任青岛贸促会会长刘吉德说,1987年,当时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的批文已经批复,但关于外贸的计划单列却一直悬而未决,各级领导对此非常关注。我市起草的外贸计划单列文件,计划以1987年底为界,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赋予青岛市相当于省一级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权限。将原来隶属山东省各外贸进出口公司的10个青岛支公司改建为7个分公司 ,分别直接隶属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中国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中国化工(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并成立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青岛市公司和中国青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可直接经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立海外企业、承包工程中的技术转让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中有关商品的进出口业务等。
但是,关于青岛外贸计划单列的报告却迟迟没有批复。青岛代表赶到北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外经贸部部长郑拓彬。弄清了青岛的计划后,郑部长很爽快地就在报告上写了一句:“请外贸管理局研究办理。 ”时任外贸管理局副局长陈哲生和体制处处长王祖康听了青岛市外贸计划单列的情况,王祖康立刻说:“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文件,已经下达半年了,外贸方面不是单列不单列,而是如何实施单列的问题。 ”此后通过国家体改委和省里协调,青岛外贸终于正式实施自营,为青岛开放型经济插上了翅膀。
“三外”融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形态
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形态。 2016年2月发布了《青岛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指标体系》和《青岛市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2016-2017年)》,启动研究探索现代国际贸易指标体系,通过外资促外贸、外贸引外资、外经带外贸,深入推进外贸、外资、外经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升级发展。
外资带动外贸。目前全市有外贸实绩企业1.4万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超过三分之一。全市实际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近7000家,其中出口导向型企业3000余家,技术导向型企业近2000家。 2017年,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992.1亿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引导各类投资机构重点向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外经促进外贸。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推广“青建+”走出去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促进重点企业加快推进海外工程项目进度,带动成套装备、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出口,2015年青建集团出口增长7倍、恒顺电器出口增长12倍。支持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装配基地,带动产业链配套产品出口,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即发集团等重点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境外投资贸易营销额完成246.2亿美元、增长12.96%。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远洋渔业、矿产能源、农业林业等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扩大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回运进口。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市场展会搭建双向贸易促进平台,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贸易代表机构,开拓新兴市场。
“五大行动计划”推动现代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省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青岛市正在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思路。
在外贸方面,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发展,传统对外贸易加快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启动实施以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引领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突破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五大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2017年,全市实现国际贸易总额1154.5亿美元、增长14.7%。其中,货物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完成5033.5亿元、3031.8亿元、2001.7亿元,分别增长15.7%、7.5%、30.8%。
货物贸易实现优进优出。产业转型升级贸易提升明显,机电产品连续5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17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9.7%和6.9%,进口分别增长1%和0.6%。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个、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出口分别拉动全市增长3.6个和5.6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4.5%,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启动10个过亿美元外贸品牌小镇培育工程,培育形成崂山区、高新区等2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西海岸船舶基地、即墨服装基地等5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14个省级基地,以及西海岸、胶州、即墨、莱西、平度等5个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质量示范区。
进口贸易扩大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进口1800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7倍,大飞机、汽车整车进口实现零突破累计达到2.4亿美元和1.12亿美元,消费品进口年均增长5%。外贸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发展,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国际市场开拓“百展”工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2485.3亿元、增长11.2%、占比49.4%,其中出口1601.06亿元、增长6.8%、占比52.8%,进口884.2亿元、增长20.1%、占比44.2%。对自贸区市场进出口总额1673.5亿元、增长18%、占比33.2%,其中出口增长2.4%、进口增长38.2%。
服务贸易高速增长。 “十二五”末服务进出口额达到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发展规模居计划单列城市第二位、全省首位,占全国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05%提高到1.6%,占全省比重37.3%。以运输、旅游、建设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巩固发展,贸易额占服务贸易额的86.9%,以保险、通讯、金融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额达13.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13.1%。实施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2017年,全市服务进出口140.2亿美元、增长16.5%,出口69.8亿美元、增长17.4%,进口70.4亿美元、增长15.8%。承接服务外包合同6013份,合同额40.6亿美元,执行额37.5亿美元,分别增长38.6%、4.5%、11.6%。形成青岛软件园、崂山国际创新园、西海岸光谷国家海洋信息港、北部软件科技城青岛网谷、科创慧谷等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态势。朗讯、优创、海尔软件入选商务部重点联系100家企业。青软实训、东合信息入选商务部重点联系20家培训机构。青岛出版集团、广电中视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城市”,2016年5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双向投资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双向投资合作互动协调发展带动境外投资企业海外销售额快速增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青岛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2013年印发了《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对外开放进入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引领提升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只有更好地“走出去”,才能更高水平“引进来”,企业相继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762.8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利用外资额连上四个十亿级台阶累计达到265亿美元,年均增幅18.7%, 2017年实际使用外资77.35亿美元、增长13.95%。跃居计划单列市前列,在全国31个省市和计划单列市列第8位。到“十二五”末,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总量的33.7%,实现税收约占全市40.0%,新增就业约占全市27.0%。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有14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271个项目。外资并购、境外上市、投资性公司、创投公司、股权出资项目增多,海尔集团与KKR达成战略投资协议实现外资5.18亿美元,阿里巴巴参股日日顺物流实现外资2.5亿美元;青岛银行和青岛港集团均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分别超过6亿美元和4亿美元,海尔智能健康和中德生态园集团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德国上市。
对外投资合作规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对外投资累计完成74.6亿美元,超额3倍完成预期目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准或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542个,协议投资额295.54亿美元,分布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合作主体实力增强,海尔、海信连续入选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显著增强,海尔成功并购日本三洋、新西兰斐雪派克等世界知名品牌,海信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及美洲销售网络,华通集团并购德国顶级铸造装备企业KW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2017年我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68个,协议投资额21.9亿美元,占全市的34.06%。
截至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项目761个,协议投资额95.67亿美元,占全市的32.37%。对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对外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54.9%、27.8%;农业对外合作进一步扩大,农林牧渔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增长6.8倍。海信电器以约1.1亿美元签约并购日本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95%股权,昌盛日电太阳能公司投资1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建设光伏设备生产项目。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市6个境外合作区纳入商务部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库,占全国103个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5.8%,占全省42.9%。 1-12月份新增投资1.6亿美元,新增总产值6.03亿美元,累计投资额达3.7亿美元,累计吸引入区企业16家。海尔集团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青岛工业园、恒顺众昇印尼青岛综合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境外青岛工商中心布局不断拓展,国际经济合作伙伴遍布五大洲,与世界69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76个城市(省、州和国家经贸机构)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国际经贸交往合作的新格局。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