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热”到“忽冷”青岛无人货架谋转型

2018-07-30 09:22:07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遇冷,无人货架谋转型

\

岛城某办公楼内的无人货架。

没有售货员,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用户自主扫码支付……去年年底起,无人货架开始大量涌入岛城的写字楼、商场等场所,并成为资本市场的 “香饽饽”。凭借新奇的体验和资本的助力,无人货架曾在半年内风靡各个城市。如果说无人超市是解决零售终端最后一公里的话,体量更小的无人值守货架则将目标锁定在更细化的零售末梢。

但今年以来,无人货架公司融资失败、撤点、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不断传来,岛城的无人货架数量开始减少,同时也开始转型。业内人士称,无人货架行业如今虽然陷入“遇冷”的尴尬境地,但一些无人货架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和突围,一部分人对其仍持乐观态度。

现状 从“忽热”到“忽冷”

岛城白领孙云南在市南软件园某公司工作,公司里的无人货架曾经是他工作之余经常“光顾”的一个地方。该货架上曾摆满零食,一旁还有一台陈列着各式饮料的冰柜,只要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扫一扫货架上的二维码,在系统中选择货架上对应的商品,点击付款,取走商品,一次交易就完成了。

“想吃零食喝饮料了,走两步就可以买到。扫码支付很方便,而且有时候还有优惠活动,货物也更新得很及时。”孙云南说,这个去年入驻他们公司的无人货架成了他和同事们的“好朋友”。 “有时候不到下班时间,一些商品就卖完了。 ”

不过,最近孙云南发现,有些货架已好几个月没来补过货了,一些货架还悄然消失。 “不但没有补货的,里面的一些面包、酸奶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了。 ”孙云南说,感觉如今这个无人货架已经成了摆设。

去年下半年起,在资本的追逐下,国内无人货架异军突起,岛城市场上也有“饿了么now”“猩便利”“哈米科技”等5家以上正在展开厮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成规模的无人货架创业公司多达数十家,业内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

据猩便利华北区市场部负责人李女士介绍,公司于去年10月24日正式进驻山东,青岛成为落地城市的不二之选。去年年底,猩便利已在青岛布局了近3000个无人货架点位,覆盖了除胶州、平度、莱西外的所有区市。

“当时速度很快,不需要面积太大,甚至一百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都可以进驻一个。 ”负责人李女士说,按照推广要求,只要常驻办公人数超过30人即可免费申请设置一组无人货架,客户只需提供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及一处电源即可。

然而,无人货架从“爆火”到“遇冷”,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如今,记者走访多个商厦,无人货架已显颓势,如在客流较大的CBD万达附近办公楼中,一些无人货架似乎少人问津了,在卓越大厦一楼处有一个装有各种冷热饮的无人货架,一些饮料下面已经显示“售空”。半个多小时内,只有一对情侣过来买了一瓶矿泉水。

“青岛地区已撤了,目前除了北京,其余9个运营城市点位准备撤退。 ”岛城一家无人货架企业负责人透露。和该品牌类似的是,今年以来,已有多个无人货架品牌被曝出融资失败、撤点、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

主因 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

从当初的疯狂扩张、受人追捧到如今的悄然收缩,无人货架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猩便利华北区市场部负责人并未正面回答该问题,他表示,尽管前端环节已经被精简到极致,但无人值守便利架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简单。他表示,无人便利货架之所以能快速布局,除了数据驱动,还需要物流能力、运营能力、商品研发等能力。据了解,仅猩便利一家在青岛就有80多个物流配送人员,极为考验数据分析、统筹调度以及物流配送能力。

此外,与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不同,无人货架是完全敞开式的销售场景,更考验消费者的诚信水平,因此这类业态目前主要在办公室、写字楼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推广,即便如此,也无法杜绝商品丢失、破损的现象。

“对于中国的整个消费人群来说,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有人服务的,消费者真正对无人售货有需求的场景并不是很多。 ”中国海洋大学营销系主任崔讯认为,无人售货行业并没有真正抓住用户的需求。

岛城友客便利店相关负责人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无人货架的商品品类有限且同质化严重,导致其消费场景也十分局限。当消费者有购买需求时,在家的人会选择网上下单然后送货上门,中老年人则习惯去超市统一采购,无人货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上班族和逛街族,购买量有限,而遍布街头的便利店同样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无人货架很难实现销售额的持续增长。 ”

业内较有权威的艾媒咨询机构所发布的 《2017-2018中国无人货架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一味追求扩张速度,忽视已有点位的后续经营巩固,是行业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规模化之后缺乏精细化运营和精准化服务,也是导致无人货架尴尬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商品很贵”是无人货架饱受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走访的多个写字楼内的无人货架,记者也发现上面的商品一般都比便利店中的贵一点。 “随着无人货架领域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入驻成本也越来越高。再加上这个行业的毛利较高,商品没有价格优势,一旦优惠活动结束,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就会冷却,这是它的一个硬伤。 ”友客便利店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资本的热潮导致了运营者不太注重商业上的运作,资本的进入有时会给一个行业带去负面效应。

出路 虚火过后谋求转型

早在去年年底,阿里联合美的发布了无人零售新产品——小卖柜。当天,腾讯持股的猎豹移动投资无人货架。同期,京东在无人零售业态加速布局,宣布将在全国主流城市建数百家无人超市。在去年“双11”期间,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零售项目首度面世。

虽然目前无人货架行业陷入 “遇冷”的尴尬境地,但业内仍然认为这是“未来商业模式”。此外,一些无人货架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和突围,一部分人对其仍持乐观态度。

几个月前,“便利蜂”宣布投入大量资金将自动售货机“升级”为智能货柜。“便利蜂”称,与自动售货机相比,智能货柜具有通电、在线等特点,能让公司实时掌握每个点位的库存信息,补货会更加精准及时。 “便利蜂”的前期试验数据显示,更换智能货柜后,日销售额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猩便利青岛区域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进行战略转型,下一阶段将“主攻云端电商”以及 “现有货架精细化运营”。“新零售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猩便利青岛区域相关负责人说,无人货架行业这两年发展非常迅速,某种程度上是借了新零售的东风,“它承担的是新零售发展的一个诉求”。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零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无人货架作为无人零售的应用模式之一,目前遭受的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选对了模式,开展良性竞争,就很有可能将用户的消费行为引入线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社交场景。这就需要无人货架经营者对管理进行优化,从货品精准投放和丰富货品种类开始着手,进行精细化运营。

■相关链接

传统零售称“不惧挑战”

面对汹涌而来的无人零售,传统的零售商是否感受到了压力?令人意外的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传统零售商反应普遍比较淡定。

“用户想要的是有温度的便利和服务。”在山东路一家友客便利店内,对于无人零售这一话题,店长一边忙着理货一边回应:“我们能提供冒着热气的蒸包、散发着香味的烤肠,无人零售只有方便面和饼干之类。 ”

而对无人零售最引以为傲的人力成本问题,友客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无人零售表面上省掉了人力成本和租房支出,但实际上其在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物流配送等方面支出较高,其成本并不低。

此外,不少传统便利店也搭载上了新的技术,如在很多传统便利店,消费者可以自行扫码购物;购物中心则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对顾客的精准营销。种种迹象表明,传统零售也正在积极拥抱先进技术,实现向智慧零售的转变。 “人们抬头看到一个笑脸,总好过一个冷冰冰的二维码。”利群集团台东商厦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零售,好服务是优势。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薛飞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