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教授吴立新带领团队在海洋领域取得"国际原创性成果"

2018-10-08 09:08:29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海洋传奇

\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1966年9月,吴立新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吴立新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一直保持得很好,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本应就读三年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1983年9月,17岁的吴立新进入清华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习。本科时期,吴立新凭着自己的努力,毕业时成绩在班里排前三名,并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北大,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谈起在两所大学的收获,吴立新说,清华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事,北京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想事,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

赴美深造,转变科研方向

读博士期间,吴立新就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当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去日本的一所科研机构,继续从事航天方面的研究,当时对方给的待遇很优厚;另一个选择就是在美国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思考再三,吴立新选择了留学美国。 1994年,吴立新有幸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1995年吴立新进入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在这里,吴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从29岁到39岁,吴立新在威斯康新大学不仅完成了学术方向的转变,也收获了许多比科研本身更宝贵的东西。彼时,妻子在威斯康新大学医疗基金会工作,儿子和小女儿相继在美国出生,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过得安逸稳定。这时,吴立新却动了回国的念头。

回归海大,死磕海洋科研

2001年前后,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拓展到海外,纷纷制定优惠的海外引智计划。时任海大校长管华诗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

第二年秋天,吴立新回国探亲,受海大刘秦玉教授的邀请到校交流访问。这次访问不仅为吴立新提供了与中国海洋界接触的机会,也让他看到了海大人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不到40岁的吴立新申请了“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在刘秦玉教授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推荐下,2004年夏天,吴立新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青岛,受到管华诗校长诚恳邀请,欢迎他加盟海大,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做贡献。

2005年夏天,吴立新夫妇双双辞了在美的工作,卖了房和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来到海大。当时海大做数值模拟用的计算机虽比不上美国的先进,但开展工作已经没有问题;在海大虽然不能像在国外那样有机会接触很多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但其聚集了不同涉海方向的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互通、互相学习。

吴立新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海洋大学,并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吴立新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他带领下,团队在之后的几年内硕果累累:

2007年11月18日,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第四项“973计划”项目。

2009年9月,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

吴立新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2年1月,在 《NatureClimate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发表专门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对于认识气候如何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

人物访谈

海洋科技发展步入黄金期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 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2年5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筹建了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由吴立新任中心主任。

2013年,吴立新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他又成功入选齐鲁杰出人才推荐榜单。

问起他如何看待这些荣耀,吴立新说在科研的道路上拿了奖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在他看来,现在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老师,要为国家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学前沿,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带领实验室和中心建设。同时,也必须考虑物理海洋学科的整体发展,这是义不容辞的。

吴立新比较欣赏一句话:“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荣誉、成绩都是过去,他只看重未来,在物理海洋这条宽阔的科研之路上他将一直向前。他说:“学校把我聘为‘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并没有为我设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科研任务,而是让我自由的发展。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我只会努力向前,才能契合‘山高人为峰’的人才理念。 ”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

吴立新是教授中的“多面手”,爱音乐,着西装,戴眼镜,善直言,性开朗,成果多,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在杰出人才荣耀的背后,吴立新还有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执着的他乡寻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新荣耀的思索……

作为一名教授,吴立新立志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要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带领实验室和中心建设。同时,也必须考虑物理海洋学科的整体发展,这对他来说义不容辞。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