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蛋白资源仓库”他们漂在海上大半年

2020-07-20 08:43:26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守护“蛋白资源仓库”他们漂在海上大半年

黄海所科技支撑我国南极磷虾资源探捕与合理利用

\
( 来源:青岛晚报)

日前,联合国秘书长发表声明,对世界各地海员面临的人道主义和安全危机表示关切。由于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全球有数十万海员被困在海上长达数月之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张吉昌、樊钢洲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自去年底参与极地渔业科考,至今仍漂在海上。他们的坚守,为我国持续获取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数据,为评估南极磷虾资源量及其分布,支撑我国南极磷虾渔业国际履约和磷虾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攻克技术:

利用渔船开展南极磷虾科学研究

南极磷虾生物量约6.5~10亿吨,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被喻为人类潜在的“蛋白资源仓库”。

南极磷虾还是企鹅与其他南极鸟类、鱼类和鲸类等重要的饵料生物,为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基于科学调查数据制定相关养护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南极遥远的路途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利用科学调查船的专业调查受到限制。为此,黄海所团队积极探索利用渔船开展科学研究的途径。

此前,由于渔船声学数据往往充满噪声,且有的噪声强度远高于磷虾信号强度,声学数据一直处于无用的地位。经技术攻关,黄海所研究人员先后建立了可程序化运行的强干扰噪声消除方法,组织建立了基于集群识别的南极磷虾资源评估技术,使得渔船成为南极磷虾资源监测调查的有效平台。

据悉,这项技术被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科学委员会作为技术规范采用,并直接应用于2019年南大西洋扇区斯科舍海南极磷虾资源国际联合调查评估,为促进渔业企业积极参与科学数据采集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磷虾资源评估技术提升作出了中国贡献。

利用技术:

评估资源分布促进合理利用

我国自2010年首次派渔船到南极进行商业捕捞,共捕捞磷虾1956吨。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生产船队,年捕捞量约5~6万吨。

超高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精深加工利用潜力,正在推动各国不断加大商业捕捞力度。但任何成员国进入极地进行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严格遵守CCAMLR渔船活动、渔业科学观察和捕捞数据采集报送等要求,以防止区域性或整体上影响南极海洋生态系统。

十多年来,黄海所赵宪勇研究员、左涛副研究员、朱建成助理研究员和樊钢洲工程师,先后承担南极磷虾渔业数据收集和报送工作,保证了我国渔业数据报送国际履约的质量和时效性,履行了我国作为渔业大国的义务,切实以可持续性的理念开发利用南极磷虾资源。

合理利用南极磷虾资源,重要的一步是研究其结构与分布特征。噪声消除技术,让渔船声学数据“变废为宝”。据黄海所农业农村部极地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宪勇介绍,结合这些数据,黄海所科研人员评估了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渔场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心渔场磷虾资源密度与集群行为特征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研究了南极半岛海域南极磷虾捕捞群体的年龄结构,为跟踪了解磷虾种群动态提供了关键参数;分析了不同渔场南极磷虾脂肪与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渔船科学安排产品加工提供了依据;综合利用全渔季渔船声学数据与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数据,建立了磷虾渔场资源动态监测技术,最终为我国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合理利用国际管理和我国渔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勋祥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