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客“取经”德国 将建机器人研发中心

2015-09-11 13:27:58来源:青岛早报

\

“不要小看了一个小小的齿轮,它代表了德国的高精技术。”初次见面周翔说,从接触小齿轮的那天起,他立志将德国技术引入国内,并借此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2014年,周翔的创业团队入驻高新区,正式成为孵化器产业园中的一员,并建成国内首条德标高精度传动齿条生产线。如今他已进军机器人领域,未来还将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一个小齿轮引发的故事

2003年,回国后的周翔在一家国际合作公司负责对德招商工作,长期与德国企业打交道,让他认识了一批德国中小企业家,其中包括随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部长代表团来访,寻找合作机会的亨利安先生。

周翔和亨利安先生交谈中得知,由于国外生产成本高,公司想在中国采购一批与德国同等质量的锥形齿轮。“为了这小小的齿轮,我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周翔说,期间他寻遍大江南北的供应商,从第一次打样,12项检验指标中有11项不合格,直到2年后全部指标合格,他先后自费邮寄样品20余次。为了找到合格的产品,他不断向德方咨询加工技术,帮供应商改进加工工艺和检验手段,并购置检验设备。

在他寻找样品的同时,国内一些进出口公司、大学教授、外销工厂等也在寻找合格样品,但他们均在邮寄过最多2次样品,得到不合格答复后,纷纷放弃这个采购机会。周翔的执着最终打动了亨利安先生。2006年,他再次来到青岛,决定合伙在中国开设第一家贸易公司。这一次合作,不单单是第一笔业务的成功,此后,周翔带领他的初创团队开始从事德国高精尖传动部件进口业务,供给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

项目“破产”成员损失过半

周翔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小齿轮卖给德国的售价只有50元,而德国企业生产一个同等质量的齿轮,仅成本就是国内的2到3倍,售价更是在150元以上。两年寻找的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两国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潜在的商机。

周翔认为,企业想壮大,离不开技术和资金。2009年,在他一年多的努力斡旋下,终于促成德方与国内某大型企业的合作,双方建厂研发制造风力发电用的大型部件。该项目一期投资2.25亿元,属于国内首创,居于世界绝对领先水平,工厂藉此也获得了多个国内风电企业的采购订单。

“德国先进传动技术与国内大型企业资本强强联合,将助力国外技术的加速引进和新产品的快速研发。”周翔憧憬着。但好景不长,由于中德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加之各种复杂原因,最终导致该项目在2012年无疾而终。作为德方代表和该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周翔和他的创业团队倾注了3年多的心血瞬间付之东流。

“那时工厂欠薪多达90万元,团队内部几乎发不下工资来 。”周翔回忆说,当时他一度有放弃的打算,可想想一起打拼多年的团队,于是他召集大伙开会。“想留下来的,我们‘东山再起’。”结果,20多个团队成员有一半选择留下。

改变思路从小部件做起

“那时,自己太渴望一下赚大钱。”事后,周翔将这次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操之过急。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改变思路,从齿轮等小部件开始做起。周翔说,在德国,很多技术是已有的,却没有申请专利,但这些技术在中国没有。于是2014年开始,依托德国先进传动技术,他的团队申请了10余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技术,并借助德国合作方投入的高端进口机床设备,在青岛高新区提供的孵化器产业园中,成功建成国内首条德标高精度传动齿条生产线。

“企业要长远发展,仅仅依靠技术引进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才培养。”周翔说,这期间,公司先后派出10多人次赴德国培训,学习德国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此外,还在国内同行业中独家引进齿轮齿条德标管理模式,方便统一行业标准。

合作建机器人研发中心

周翔说,目前许多机器关键部件由国外品牌垄断,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问题。据他了解,国内90%以上的机器人企业都在做集成业务,即使有企业研发,也是对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其结果是永远落后于人。

“2016年,公司将启动有关研发和技术创新战略。”说起未来,周翔说,团队正在寻求与德国一所大学合作,在高新区建立机器人研发中心,该大学是德国奥迪汽车、欧洲航空航天公司等著名企业的核心研发机构。

声音

“与国外相比,中国不缺人才,也不缺设备,更不缺原材料,技术落后的关键在于创业者的观念上。在机器人这个领域,没有物美价廉之说,掌握了关键技术,产品的价格一定会提高。因此,创业者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哪怕是制作一个小螺丝钉,也要精益求精。如果一味只是靠低价换数量,短短三五年就会失去市场,更不会生产出‘百年部件’。”

——周翔

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