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史伟云:一生甘做"光明使者"

2018-05-21 09:04:31来源:青岛晚报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日前出炉,最高奖获得者史伟云是一位医生。在外人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光明使者”,从事眼科事业37年来,他累计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10000余例。说起自己的故事,史伟云常开玩笑说,自己和医院结缘是机缘巧合,自己本想当个“化工男”,却因高考调剂意外地走进了充满“讨厌味道”的医院。作为一名曾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眼科专家,他不愿过多地谈获得的奖项和头衔,而是从外地患者数量的角度去说明一所医院的实力和口碑。

患者有一大半来自省外

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史伟云匆忙离开会场赶赴青岛。当天,第六届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这一亚洲顶级眼科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史伟云在会上报告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的临床应用情况。“最长的已经移植了3年,情况很好。 ”史伟云在现场说。

作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的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只要没有别的工作安排,史伟云几乎每天7时就到医院上班,慕名而来的患者一半来自省外。每当他来时,一楼的挂号处就被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挤满,排起了长队。史伟云查房像是和患者轻松聊天,坐在裂隙灯显微镜前,史伟云仔细检查着患者的眼球,边查边问,不时举起一只手,引导患者“看这里,看我的手”。史伟云与患者交流时,总是语气柔和、不紧不慢,诊疗时却雷厉风行、快速麻利。

他身上似乎有让患者安心的独特感染力,虽然遭受病痛,但是几乎所有患者在检查后都是满脸微笑地返回病房。不少患者和他俨然早已成为老友,和他开上一两句玩笑,引得大家会心一笑。查房完毕,史伟云也要和其他医生护士一样参加早会,值班护士通报住院病人的病情和检查治疗情况,和所有人一样,史伟云站在检查室窗前,认真地听着。

阴错阳差和眼科结缘

很少有人知道,史伟云当年学医“并不是自己的选择”,最终专攻眼科也是机缘巧合。1977年,18岁的史伟云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因为对化学很感兴趣,填报的志愿是化工,结果录取他的却是医学。

不喜欢“医院味道”的他只好硬着头皮进了医学院的大门。顺利毕业后,史伟云被分配到一家县医院的外科。一开始,他做一些疝气、阑尾、胃大部切除等手术,又是机缘巧合,那家医院的院长是眼科专家,发现史伟云有些天分,就将史伟云招致麾下,外科转为眼科,做他的助手。

在这位院长的指导下,史伟云进步很快,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 1989年,史伟云考取了我国眼科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的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2000年,史伟云赴美国继续角膜病的基础研究工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一旦遭遇意外,角膜受伤,整个人生仿佛立即陷入了灰暗。数据显示,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目前世界上约有6000万名角膜盲患者,其中我国大约有400万,每年能复明的患者仅仅不到1万人。

史伟云解释说,其实大部分的角膜盲患者都有可能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由于角膜资源匮乏,不少患者只能在漫漫黑暗里被动等待。这样的现实让史伟云无法安心,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让万余患者重见光明

回忆起当时在美国实验室里做的小老鼠角膜移植实验,史伟云依然印象深刻。人的角膜厚度只有0.5毫米,做角膜移植手术至少要在上面缝16针。如此精细的手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苦练。为了将手术能力练得“炉火纯青”,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在实验室里向比人角膜移植手术难得多的小鼠角膜移植实验发起了挑战。他的老师告诉他,史伟云是为数不多的做这个实验的成功者之一。

30多年的眼科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远赴英美的海外求学经历,让史伟云从一个“半路出家”的眼科助手,变成了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的顶尖眼科专家。尤其在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各类疑难角膜移植术方面,史伟云的多项创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工程角膜,就是用动物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处理。史伟云带领团队陆陆续续研究了20余年,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创造性地完成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研究:所研制的生物工程角膜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及透明性,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移植角膜透明,患者视力恢复快速。

作为一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划时代产品,它极大改变了我国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史伟云受邀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就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与应用进行演讲,在国际舞台上将各国专家的目光引向了蓬勃发展的中国眼科事业。

平时,史伟云最多时一天要做30台手术,医院1/3的手术由他亲自来做,他把这作为带学生、培育年轻医生的手段。目前,史伟云已累计让全国30余个省市的1万多名疑难角膜病患者复明,成为国内极少独立完成万余例疑难角膜移植手术的眼科医生。

2007年,他与谢立信院士合著了130余万字的我国首部《角膜病学》。 2012年,他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12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角膜手术学》。今年,他还将著作完成《角膜治疗学》。这些著作饱含着谢立信院士和史伟云教授的心血,填补了眼科医学领域的一个个空白。

“医生要尽可能吃技术饭”

对于医生这个行业,史伟云有着自己的认识。“医生要尽可能吃技术饭。 ”史伟云说,他非常反对医生过度医疗行为,在省眼科医院,医药收入仅占医院总收入的20%。如果取消药物加成,并不会对医院运营造成很大影响。

史伟云认为,医院除了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好的学术平台,养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批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在史伟云看来,把平台建好,医生医术高、医德好,患者自然会信赖。

在史伟云的带领下,省眼科医院的医生们不仅专注于临床实践和科研,而且还经常慷慨解囊,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手术费。一位枣庄的患者梁女士的女儿在网上留言说,她是单亲家庭,母亲梁女士一个人把她姐弟俩抚养成人,供上大学。 2011年,梁女士角膜溃疡做了手术,2012年下半年复发,12月住进山东省眼科医院,“当医生告诉我们必须移植角膜的时候,我们哭了,不知道医疗费要怎么筹备。 ”梁女士的女儿说,院长免费给妈妈换了角膜,令一家人非常感动,感念至今。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

■人物简介

史伟云,男,

1959年4月出生。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从事眼科医教研一线工作37年,是国内极少独立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针对我国角膜供体严重匮乏和角膜病诊疗技术落后两大难题,史伟云带领他的团队创造性地完成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研究,用动物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的处理后,可以替代人角膜基质。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