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俞志明:我带中国技术出国门

2019-09-23 10:44:24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开拓者”俞志明:我带中国技术出国门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60岁的俞志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俞志明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近海富营养化、有害赤潮治理等研究。 “我是青岛人,从小在海边长大,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后,更是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俞志明言语不多,谈到自己的研究,才打开了话匣子。

“穷追不舍”出成绩

用天然矿物治理赤潮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科研人员首先提出,天然矿物与导致赤潮的微藻结合后产生絮凝沉降效应,从而将水体表层的微藻沉到水底,达到赤潮治理效果。韩国科研人员也曾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一开始是用天然粘土,但用量非常大,每平方公里需要100到400吨的量,资源消耗过大、淤积严重,给大规模推广应用带来了困难。天然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走到瓶颈,亟须突破。

俞志明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高岭土效果优于蒙脱土,然而虽然有了结果,原因却迟迟没有找到。“反复的失败甚至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停下来,再思考,但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都要坚持下去。”那时候,他在自我怀疑和重振信心之间徘徊,咬紧牙关,终于在黏土颗粒表面电离子性质上找到了突破口。此后,他带着团队“穷追不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黏土表面改性理论,用人工手段强制改变天然黏土的表面性质,研发出更高效的赤潮治理材料——改性黏土。天然黏土经表面改性后,絮凝能力增强,可使赤潮生物大量沉降、死亡。同时,改性黏土还能抑制残留赤潮藻细胞的繁殖和生长,避免赤潮再次暴发。

把技术带出国门

俞志明长期从事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近海富营养化、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和防治、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等科研项目达十几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在赤潮治理、海洋富营养化和污染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其中有关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理论与方法被Nature等高端期刊引用介绍,成功应用于我国近海从南到北20多个水域环境保障以及核电冷源用水安全保障,成为国内外有害赤潮应急处置的指导性和标准性方法,也成为我国走出国门为数不多的环保技术之一。

2005年,改性粘土技术迎来了“首秀”,为南京玄武湖消除蓝藻水华,“试验区”治理效果明显,历时三十余天,俞志明团队彻底消除了玄武湖的蓝藻水华,首战“一炮打响”,从此以后,改性粘土技术真正走出了实验室,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随着该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研究团队根据不同的功能侧重研发了十几种不同类别的改性粘土。2015年,智利暴发了大规模赤潮,对其养殖业造成致命打击,造成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引发了社会动乱。 2016年10月28日,智利鲑鱼联合会鲑鱼技术研究所总经理、智利经济部渔业与水产司环境保护专员等一行11人,到中科院海洋所考察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项目,并于2017年与智利一家企业签署了独家合作协议。

2017年11月开始,美国佛罗里达州沿岸暴发了一次大规模赤潮,为积极应对这一生态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工作组原主席、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Donald Anderson博士邀请中方利用改性粘土技术对佛州沿海赤潮灾害开展应急处置,并与中方有害藻华防控团队开展密切合作,将首批赤潮治理材料运抵美国。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