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起步 走出有青岛特色的促进大学生创业路子

2018-11-26 09:26:36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从校园起步,大学生青岛大学生创青春

\
\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近年来,岛城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出台措施、颁布政策、举办相关比赛等方式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市高校中蔚然成风。

从临海而居的中国海洋大学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国石油大学,从“青岛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到“创业创新年会”,我市大学生群体可谓是“创有舞台、学有标杆”。而纵观岛城大学生创业类型,多数是“身边小事”激发创新灵感。从各类数据上来看,我市目前已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岛市特色的促进大学生创业路子,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想,近万大学生走上了创业道路,从“孵化器”毕业的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

“家乡痛点”激发创新灵感

和其他创新创业者不同,大学生在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时,除了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之外,更多地会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着手,力求项目创意来源于生活,研究成果服务于群众。

青岛大学毕业生耿琪超则是发现了 “家乡农民痛点”而创业。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360度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果蔬的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进行自动品质分级。“颜值高”的胡箩卜装箱出口销售,“颜值低”的可以进行再加工……这样一台给胡萝卜照“CT”的智能分拣机器人的创始人就是耿琪超。

耿琪超1989年出生,2010年就读于青岛大学外语系时选择申请出国留学,2013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并于当年回到家乡创业,任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为一名“新农人”。

耿琪超的家乡是有着“中国胡萝卜之乡”美誉的莱西店埠镇。耿琪超借助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帮助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帮忙解决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管理等问题。种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后,他又聚焦如何机器“分选胡萝卜”。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分拣,他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在智能农机装备和现代农业物联网领域进行开发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耿琪超与团队成功开发了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智能分拣机器人,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进行360°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果蔬的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进行自动品质分级。十八分之一秒便扫描处理完胡萝卜图像,一秒钟可以处理100张图像,分拣6根胡萝卜。

据悉,智能化分拣机项目产品已通过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机器人对胡萝卜规格的等级检测率达到95%以上,次品胡萝卜的检出率达到97%以上。 “一台机器每天可以分拣60吨胡萝卜,能顶上30名工人的工作量。一台机器每年可以给公司节省上百万元人工成本,胡萝卜年出口量可以提高三成。 ”耿琪超告诉记者,分拣机器人还可以推广到土豆、柑橘、柠檬等其他果蔬的加工分级包装中。

“我希望带动老百姓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去,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高效高产的未来。”耿琪超表示,农业的未来在于智能化。只有依靠高科技的企业,才能不断更新进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创新创业路上跌跌撞撞

“事非经过不知难”,普遍缺乏经验、缺少创业资金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这句话的体会尤为深刻。

海洋大学学生于让新等人筹建无人便利店时,每天7时到达工地。他们一边要监督工人施工,向周边市民介绍无人便利店,一边还要积极从众多政府文件中寻找支持政策,并按照消防、工商、街道办等部门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创业过程中,长时间的站立让团队一名成员患上了腿部静脉曲张。

石油大学 “‘油管探路球’——为石油管道清理污染”项目成员彭连,对探路球模型打造过程印象深刻。 “市场上根本没有现成模具可以使用,我们使用的模具都是自己一个个打磨。 ”彭连记得,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曾在学校建筑工地上捡过废弃木板,使用废弃金属作为装饰品。

因为经费有限,平时他们都在学校里的湖中做实验。第一次将我们设计的装置放到管道里时,才发现在湖中运行正常的装置到了管道根本不能运行,当时整个团队十分灰心。 “我们当时心想:是不是设计存在方向性问题?是不是应该就此放弃?”彭连说,最后,是对创业创新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坚持下来。

彭连的经历只是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缩影,大学生创业路上更多的是跌跌撞撞。 “大学生创业除了缺少资金、没有经验等一系列客观事实外,如何理顺企业主营业务和企业经营事务的关系是这些年轻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崔僧表示,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即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毕业时创业、3年后仍存活的仅为1%。

的确,工商、行政、人事、财税……这些企业经营琐事时刻分散着创业者的精力,让他们应接不暇却又分身乏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就这样湮没在了创业大潮中。换言之,“创业能否成功”往往并非取决于创意和个人能力,而是各种繁琐的琐事、资源整合以及团队的执行力。

岛城大学生“创”成果层出不穷

在此背景下,岛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果也十分显著。比如,市推荐的耿琪超获得 “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我市大学生创业者周风、曹昂、李海岩、阚士亮等4人获得“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我市大学生发明的“虚拟现实眼镜”等,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中外嘉宾的赞许,被评价为“小创意、大市场”。而最令醉心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们欣喜的是,他们的项目切切实实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帮助。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为了帮助创新创业大学生团队解决实际困难,近年来,青岛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启了“选拔+培养”的全新创业帮扶模式,对创业者实施创业培训、导师帮扶、金融信贷等精细化、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搭建起了精准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创业资源高度聚集、创业环境高度优化和创新创业高度融合,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据统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具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有了坚强的后盾,还有了广阔的平台。 ”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