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之:颠覆纯粹光伏产业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2015-05-12 09:59:46来源:半岛都市报

人物标签: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印象:做事格局高,思路清晰,有敏锐的洞察力

用“创客”这个词语来形容一家中国目前最大的光伏农业领军企业的董事长,似乎不太合适。不过李坚之正在做的事,“光伏+农业+金融”的综合体发展模式,的确如同一位创客,颠覆了纯粹的光伏产业、创新了农业发展模式,更难得的是这位“创客”深知自己是一位企业家,不仅需要情怀,还要通过资本运作给企业发展罩上一层“资金保护层”,从而永续“昌盛”。

李坚之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早两步”,这种敏锐度也是李坚之认为企业家最应该具备的东西。曾经多年公务员的工作,让他对多个产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当2011年他宣告自己要下海创办昌盛日电时,没有人知道,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副宏伟蓝图——“我嗅到了光伏产业无穷的机会,太阳能是大自然赋予的,未来的大规模应用能解决国家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更是造福百姓的产业,就看怎么去做实事儿。”

相比传统光伏发电站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李坚之就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方式,不仅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发电量,同时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输送中的损耗问题。在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期之前,李坚之已经让昌盛日电由光伏设备制造商朝着太阳能光伏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进行了转变,这一敏锐的转变无疑是“拯救”了昌盛。

“转型期出机遇”,李坚之认为光伏产业是最应该跨界发展的行业,而新农业正符合他的要求:国家支持、利国利民、前途无量。光伏农业模式一出,他已然走在全国前列,然而他还觉得不够:“企业家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做光伏这样的大资金行业,如果没有金融模式做支撑,那就如同一艘大船全靠自然风行船,随时可能陷入困境。”于是他又创新升级了昌盛光伏农业3.0模式,就是以万达模式做载体、阿里模式做灵魂,即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农业园区化、平台化经营,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

在昌盛日电采访了一天,记者最深的感触是他们都太忙了,电话不断、沟通不断、节奏很快,即便是在职工食堂吃午餐的时间,部门还要顺便召开个碰头会。这正印证了李坚之的这句话:“昌盛正处在创业五年来最关键、也最发展的时期,我们正站在风口上。”

创新、通变,是李坚之对企业文化的定位。“怕不怕都得变,唯一出路就是变,既然如此为何不先变呢?”在昌盛集团内部,李坚之像一位布道者,一位灵魂人物,他时常在昌盛管理学院对着自己的员工侃侃而谈,把自己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和企业管理的经验传递给他们。

“做农业要跳出农业,做光伏要跳出光伏。”李坚之简单的一句话,似乎道出了所有行业的制胜法宝。

记者 刘姝婷

这几日,创业青年周子靖的微景工坊陆续接到很多订单。这不仅得益于自己在微景观创意制作、容器造型等方面的技术经验,还因为进驻了青岛华盛绿能农业孵化器。这是青岛市科技局、市农委与即墨市政府联合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创新项目,已成功孵化出微景观、蚯蚓养殖利用、食用菌种植等多个农业项目。

“昌盛要实现大发展,光伏要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农业要通过园区化、平台化经营,建立产业综合体;金融要与实业相结合,综合运用贷款、基金、股权等手段,将之融入到具体的产业当中。”在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看来,做企业最核心的就是定位和商业模式,于是他琢磨出了全国领先的光伏农业综合体模式。

紧抓机遇逆市开创光伏新模式

说起李坚之的创业之路,颇具传奇色彩。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今天光伏设施农业的领航者,李坚之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他这样形容这份成功:“只是比同行多想了几步。”

多年科技管理工作的经历,让李坚之有机会对多个产业领域有了深刻的调研和了解,而在2011年选择下海做光伏产业,李坚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光伏发电,即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打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与传统的能源形式不同,光伏发电过程清洁、安全、高效,并且太阳能资源丰富,使得光伏发电发展潜力巨大。化石能源短缺和污染加剧的情形,驱使光伏发电发展迅猛,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

“我判断在未来十年,太阳能发展应该是一个爆炸式的,而未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应该也会面临着上千倍,乃至几千倍的扩张。回首2010年,正是光伏制造走向最高点,光伏行业面临很大风险的时候,那时我就发现,光伏从制造转向应用的机遇来了。”李坚之把昌盛日电定位为太阳能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单纯的光伏制造业会遇到很大的发展瓶颈,于是把自己定义为光伏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完成了从光伏制造向光伏应用的迅速转型,利用东部的屋顶资源把发电和高能耗的企业用电结合起来,开创一个行业新的模式。”

不出所料,2011年开始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国内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各大厂家库存严重滞销,一些厂商停产甚至倒闭。那些依赖国外市场的巨头,一时无法适应环境突变,也如泡沫般消失在了“造富”的大浪里。而昌盛平稳地渡过了一劫。

弯道超车 “光伏+农业”模式成行业领军

2012年,《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特别提到要重点发展BIPV组件生产技术,其中包括了可直接与建筑相结合的建材、应用于农业大棚等建筑物上的各种组件。而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更是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直接把光伏农业的建设提上日程,表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农户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相结合,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和农业农村发展。”

2014年,即墨太阳能小镇项目正式启动。即墨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昌盛日电在光伏、农业领域的实践,在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的基础上,提出了太阳能小镇模式。这种新型的太阳能综合解决方案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流转出来30年,在村庄附近建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棚顶太阳能发电,棚下高设施农业,农民流转土地有地租,打工有工资收入,农民虽然将土地租出,但成为了农场工人。这种改造方式,农民不仅没有减少土地,反而增加了土地,并把一般的农业提升成设施农业,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集中”,即农业向生态园集中,农民向中心社区集中,工业向工业园集中。

在李坚之看来,光伏与农业的结合可谓顺理成章。作为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市场的主导,光伏势必将渗入到各行各业中。“中国国内光伏市场由电站和光伏应用消费产品两者构成。电站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而地面电站由于其成本和用地等因素,难以持续发展,分布式电站便成了国家发展的重点。光伏与农业的结合也是一种分布式电站,在用地、成本回收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可谓是双赢之举。”李坚之说:“昌盛日电因为立足于东部地区,直接在用电的中心来发展新型能源,因此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光伏农业的创新模式,使得我们成为了这方面的一个领军型企业。”

站在风口 开启光伏农业综合体

李坚之在采访中表示,回首昌盛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昌盛的1.0、2.0、3.0时代。昌盛的1.0时代,是指公司成立初期,光伏电站采取EPC模式运作,农业自行组织种植、销售。昌盛的2.0时代,是指公司成长阶段,光伏电站采取建设模式多元化,既有BT模式,又可自持,农业进行产业链经营,种植环节采用外包方式。

“昌盛要实现大发展,就要搭建起业务、工程、农业相配合的铁三角体系。农业是底座,工程是支撑,业务是箭头。目前,我们公司的业务能力很强,能快速开拓市场、获得项目;工程的能力也很强,我们除了做EPC之外,还可以将工程承包出去,工程的能力可以很快扩张;农业方面,华盛原本只是单纯的农业种植公司,如果我们希望在当地形成产业的话,单纯靠农业种植肯定会独木难支,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如果我们一旦开展项目建设,一年至少要开展十几个项目,几年累计就是几十个项目,最后的结果肯定难以为继。所以昌盛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最佳的商业模式,快速把农业做大做强,把农业产业园开展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李坚之深入研究阿里巴巴和万达模式,摸索出了符合昌盛发展的3.0模式—— 光伏要从BT、EPC走向电站经营和自持;农业要通过园区化、平台化经营,建立产业综合体;金融要与产业相结合,综合运用贷款、基金、股权等手段,将之融入到具体的产业当中。

在农业产业综合体的基础上,再联合政府进行太阳能小镇建设、生态旅游、养老地产、培训教育等项目的开发,以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带动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最终通过农业园区与新社区建设相结合,形成新农村综合体。

企业管理 以“创新和通变”把产业做实

昌盛日电总部目前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工业生产的部分,大概占地600多亩;一个是光伏和农业结合的部分,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园区,大概占地9000多亩。“昌盛光伏农业综合体模式,就是要以万达模式做载体,阿里模式做灵魂,即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农业园区化、平台化经营,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采访中,李坚之频繁提及“平台化”、“互联网”、“创新”这样的词汇,对于资本运作的理解更是让人觉得他相当有见地。

“运用互联网思维,我们要从单纯的农业种植公司,转变为做园区经营的公司,做资源的整合者和组织者。通过PPP模式,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和园区的优质运营,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优惠及支持,比如减免租金、申请拨款、协助贷款等等,通过聚焦形成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李坚之并不避讳自己发展金融板块的打算,在他眼中,金融系统是运作光伏农业综合体最关键的一环。

昌盛日电的员工说,李坚之经常在昌盛管理学院给员工讲方法论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几乎所有中层干部都能及时了解到集团整个的发展思维。他鼓励大家多创新,不要怕变化,甚至要主动求变,在不断变化的大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截至目前,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山东、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6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建设,其中建成及在建项目510MW ,计划开工项目290MW 。至2015年年底,昌盛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0.8GW ,光伏农业园区总面积超过50000亩,公司总资产将达到50亿元。尽管有此成绩,李坚之认为中国的光伏农业还处在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只有立足农业,才能推进光伏农业的发展。“光伏农业在兴起之初就必须确定可行的商业模式与规则,并把关品质。光伏农业需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对电站品质和农业效益需制定更高的标准。只有在整个过程中都达到相应的标准,再加上政策和资金支援,光伏农业才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他说。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