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17年交道 让海藻变成宝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路上伴随孤独,但也充满光辉。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晓梅,在最美丽的年纪进入公司,已在明月海藻度过了17年的光阴。在科研领域,大家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女性做出成就比男性要多付出几倍的努力。在39岁的王晓梅看来,热爱一件事情就将它发挥到极致。这些年,“海藻”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面对一个个科研难题,王晓梅有着自己的坚守,她一直笃信 “科技是用来造福人民”,并努力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
不少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2001年,从青岛大学毕业的王晓梅来到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跟随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克昌参与了进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负责海藻酸丙二醇脂的研发。到2006年,海藻酸丙二醇脂项目在公司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王晓梅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海藻酸丙二醇脂项目产品被评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其不同品种产品的生产技术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市级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各一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
现在,海藻酸丙二醇酯项目产品的全球最大生产线即将完工。李克昌说,“王晓梅开发的很多产品和技术,现在都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成果转化,有的已经孵化一些新的公司,像化妆品公司、海洋科技食品公司等,对我们发展蓝色经济、海洋经济,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
王晓梅加入明月海藻后,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现在,拥有丰富研发经验的她,深知一个学习型团队在技术研发中的重要性,她在跟研发人员交流时总会反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亲身示范,以身作则。
海藻酸盐面膜粉成功面世
2003年,王晓梅开始独立负责项目研究,着手海藻酸盐面膜粉的研究。王晓梅表示,研发这个项目的初衷有两个,首先,海藻酸盐是人类在海洋中获得的礼物,有很好的保湿性,护肤的功能突出。其次,海藻酸盐是一种中间产品,当时市场需求很大,但很多客户在使用海藻酸盐生产面膜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基于这样的初衷,王晓梅毅然决定深入这个领域。“独立负责项目意味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需要更加的专注,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新的发现。”从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项目,王晓梅多次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客户需求。 2005年至2006年,王晓梅多次只身前往广州,进行市场调研,出差时间长的时候一个月要达到20多天,“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铁,每次去广州,都要坐28个小时的火车。 ”
“没有不劳而获,做科研永远要快一步。 ”这是王晓梅的座右铭。从2003年成立海藻酸盐面膜粉项目之初,到2006年海藻酸盐面膜粉的试产试销,再到2008年建立生产线,五年里,王晓梅不断考察市场、积累经验,现场和客户交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优化产品使用方案。“技术研发工作是枯燥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所收获。 ”王晓梅说。
探索标准化生产工艺
多年来,王晓梅奋战在产品研发的第一线,丰富的工作经验让王晓梅发现,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同批次、不同车间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尽相同,在表观指标相似的情况下,内在指标也会存在差异。渐渐地,王晓梅认识到了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
“我们这个行业是类似农产品加工的一个行业,海藻原料的不确定性、地域的区别、藻类品种的不同以及生产过程不能自动化控制,都使海藻加工这个行业难以保证产品的标准化。”王晓梅说。海藻加工生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依靠工人多年的经验和严格的操作标准。因此,王晓梅也一直致力于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的工作。
“车间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的投产,需要反复摸索每一个工艺指标,直到每一个参数达到最合理优化,然后提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和操作标准。”王晓梅说。一榫一卯,匠质于心。王晓梅的匠心之韵,不仅带来了公司业绩的辉煌,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近年来,王晓梅已先后参与承担国家863攻关项目、地方科技项目等数十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地市级科学技术奖13项,参与编写出版了海藻加工及应用专著《海藻酸》。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