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 心比钢坚

2018-03-19 08:57:53来源:青岛晚报

 

\
\

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乱年代、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亲历科研体制的巨大变革、见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范钜琛跨越多个时代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在回忆起科研生涯的那些重要瞬间时,今年已经85岁的范钜琛仍然激动不已。从青春年少时立志投身钢铁事业,到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直到主导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更名为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范钜琛的每一步人生选择都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范矩琛将全部的职业生涯投身到钢铁材料的研究中。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他都以报效祖国为终身理想,上下求索,无问西东。

1

为钢铁梦把清华作为第二志愿

1953年,范钜琛面临着第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高考填报志愿。当时的中学生专业知识甚少,但自从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钢厂里火花四溅的壮阔景象时,范矩琛就在心里默默地立下了践行了40余年的宏愿,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钢铁事业。填报志愿时,范钜琛的不少同学都把目标锁定在了清华大学,但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范钜琛毅然将当时钢铁领域的最高学府——北京钢铁学院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而将清华大学作为了自己的第二志愿。高考成绩出来后,范钜琛不负众望考入了北京钢铁学院,从此迈入钢铁研究的大门。

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1957年,范钜琛再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那一年,周恩来总理在面向大学毕业生的讲话中提到,到基层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现场聆听了演讲的范钜琛心潮澎湃,选择了当时苏联援建的最现代化的东北特殊钢厂。

2

“不务正业”钻研航空发动机材料

工作后的范钜琛,工作认真努力,善于动脑筋,不久便实现了一项技术革新,从而获得了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上世纪60年代,东北特钢建立了“航空材料基地”,开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尖端高温合金等新材料。

由于东北特钢具备当时非常先进的设备和研究机构。对于平时喜欢钻研的范钜琛来说,可谓是具备得天独厚的研发条件。利用三年业余时间,参照美国期刊写出世界合金研究的科技前沿文章进行自学。

范钜琛和他的同事找来了一本材料学的专著,开始研发当时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合金材料。尽管这种材料在当时并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但范钜琛却看到了这种合金材料未来的发展潜力,使用这种合金材料的航空发动机不仅性能更加稳定,同时可以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

1972年,范钜琛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得知,现有的飞机发动机材料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瑕疵,需要一种更加稳定的材料保证飞行稳定。范钜琛当即表示,可以为此研制一个新合金,供他们试验试飞,双方签订了协议。

凭借着平时对合金材料的研究学习,范钜琛用近半年时间研发出了可以用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合金材料。经过多次试验,这种合金材料满足了客户的要求,飞机又重新起飞。

3

国家发明奖答辩“偶遇”钱学森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已经回青岛工作多年的范钜琛接到了来自齐齐哈尔的电话。他在多年前研发的合金材料要申报当年的国家发明奖,这也是当时中国科学界最高奖之一。尽管距离当时的研发已经近十年时间,但作为这项成果的主要发明人,范钜琛对自己所研发的材料仍然了如指掌,他立即着手去北京参加国家发明奖的评审答辩。回忆起答辩当天的情景,已经85岁的范钜琛仍然记忆犹新。一级答辩时,面对专家教授的提问,范钜琛对答如流。二级答辩时,评委达到20多人,靠近讲台坐着的就是时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钱学森。这样的大阵仗让范钜琛有些紧张。最终,范钜琛研发的含铌镍基涡轮盘高温合金荣获当年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4

亲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

在范钜琛的家里,珍藏着当年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的奖章和证书。对于范钜琛来说,获奖不仅意味着国家授予的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自己青年时代许下的科研报国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他的研发成果推动了我国航空材料领域的进步。

1984年10月1日,这也是范钜琛永生难忘的日子,即便是已经过去了34年,对于范钜琛来说,这一天也难以忘怀。作为国家发明奖的获得者,范钜琛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观看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式。当范钜琛看着采用了自己研发的合金材料的飞机划过天安门上空时,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涌上心头。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范钜琛反复强调,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所有选择都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

5

带领研究所迈出市场化第一步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开发海洋石油,海上钻井平台作为开采海洋石油的设备开始受到关注。相比淡水环境,海洋环境对钢铁的腐蚀更加严重,海洋防腐开始成为钢铁领域研究的新课题。1974年,冶金部筹建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主要负责钢铁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监测。冶金部从全国钢厂抽调人手筹建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范钜琛又一次响应国家的号召进入了海洋防腐这个全新的领域,只不过这一次,他回到了家乡青岛。

在潜心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范钜琛也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带领着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他慢慢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体制的创新。 1985年,时任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站长的范钜琛主导了试验站的一次重大改革。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更名后的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不仅承担着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开始承接市场上的材料检测需求。范钜琛专门派科研人员到宁波等地的院所学习先进的市场化经验,从此也迈出了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市场化的第一步。

如今的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已经经过了多次体制改革。 2012年,“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将经营性资产和负债出售给 “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始运行,其业务范围也从海洋防腐扩展到了石油天然气管线防腐等更加广阔的领域。

而对于范钜琛来说,距离自己走进东北特钢厂已经60余年,那些人生中重要的瞬间却仿佛就在昨天。如果可以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仍然会像1953年夏天那个怀揣着报国梦的高中生一样,继续选择自己钟爱的钢铁事业。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

分享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