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入选“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

2018-08-20 09:33:55来源:青岛晚报

原标题:“时刻去感受海洋的温度”

\

日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通告发布,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名单出炉。和往年一样,今年建议资助的国家杰青共有200人,来自112家单位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青岛有一位人才入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

陈显尧于1999年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洋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这个观点,让陈显尧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算是一个幸运的人”

在跟陈显尧博士交谈中,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地以40岁的年纪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教授,幸运地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科研领域获得一些研究突破,幸运地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行星中的热量分配导致全球变暖的减缓与加速》研究论文,幸运地荣获了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研究成果。

但是机会不会青睐没有准备的人,这些“幸运”正反映了这名坚持从事海洋基础科研的年轻学者的执着追求。最看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头衔的陈显尧,曾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一直坚持研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减缓的特征与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于2014年8月受到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英国 《经济学人》杂志在评论中使用 “深水炸弹(depth charge)”一词强调了热量向深层海洋输送的重要性,也凸现了该成果对于当前关于气候系统中热量输送和存储机制研究的贡献。该成果也荣登了2014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榜单。

“数学强手”和海洋结缘

陈显尧从小显示出数学天赋,他所在的当地大学数学系从招收组建“数学基础理论强化班”时,陈显尧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1999年,陈显尧博士毕业,在山东校友的建议下来到青岛就业。

来青之前,陈显尧从未见过大海,对于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涉海学科只是有一点浅显的认识,而对于物理海洋学却是一无所知。博士期间,陈显尧学的是固体力学,这与物理海洋学研究所涉及的大尺度流体力学差别很大。

在不断地接触海洋、研究海洋的过程中,他发现海洋的神奇和魅力全都体现在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那些观测数据中。

受世界著名海洋学家、数据分析专家黄锷院士发明的经验模分解方法所提出的对待数据的观点启发,以及博士期间从事的科研方法训练,他渐渐摸着了从数据出发研究海洋的门道。

陈显尧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了15年。期间他实现了研究方向的转换,并且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海洋学知识体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014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急需有能力、有抱负、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加盟,时任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邀请他到校工作。陈显尧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转变为一名大学教师。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后,陈显尧开始集中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静心倾听海洋的声音

过去一百多年间全球表面温度持续变暖的整体趋势上,叠加着一个具有平均周期约为65-70年的多年代际振荡,与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一致,其冷暖交替过程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陈显尧在2008年开始参与这项研究。但在当时,这项研究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其中他参与完成的一篇论文的审稿人甚至指责这个研究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倒退”。

尽管如此,陈显尧坚信“观测数据就是自然界的语言”,他坚持以观测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温度-盐度,海表面温度和海面高度等一系列观测出发,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开展了海洋与气候长期变化的特征和机制研究,特别关注了海洋如何记忆气候长期变化的历史,如何调制气候长期变化的过程。

其中,与美国华盛顿大学Ka-KitTung教授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过去十几年间,北大西洋海洋盐度上升使得海水变重而下沉,加强了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并向深层海洋输送了大量热量,从而减缓了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

陈显尧说,这个理论还很初步,还有很多争议,但是对于认识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基础科研理论需要更长时间、更深入的研究来完善,他将继续静下心来倾听“海洋的声音,感受海洋的温度”。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

 

分享到:

热门文章